Wednesday, April 10, 2013









旅法抽象畫大師 - 趙無極
(點擊)

20世紀世界畫壇最傑出的抽象主義大師之一趙無極,1921年出生於北京一個古老世家,族譜可上溯至宋朝皇族。每年祭奠先祖冥誕之日,趙家便擺上傳家寶趙孟頫和米芾的兩幅畫。年輕的趙無極尤其推崇米芾,這份敬仰延續至今,他被評論界稱為「用另一種眼光觀察的畫家」。
趙家後來移家南下,趙無極的父親趙漢生在上海銀行界任職,為業餘畫家。趙無極十歲就能畫畫,在上海讀完小學和中學,酷愛文學和歷史。1935年他14歲時考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繪畫,師從林風眠。六年後畢業留校任教,同年(1941)在重慶舉辦首次個人畫展。
1948年,在父親支持下,趙無極與第一任妻子謝景蘭決定一起到巴黎深造,開始一條全新藝術探索之路。在隨後幾年內,他在歐美各國寫生、遊歷,他的知名度也慢慢上升。1961年,他結交「西方的誘惑」一書的作者安德列·馬爾羅。他是當時法國的文化部長,在他的關照下,趙無極於1964年成為法國公民。
趙無極曾在世界各地舉辦160個人畫展餘場,他的作品被視為東方抽象的精髓,在法國,他甚至被視為與長城、孔子並列的中國文化符號。在胡潤研究院公布的「2012胡潤藝術榜」上,趙無極以61000萬元人民幣的總成交額,蟬聯三屆胡潤藝術榜的「油畫之王」
趙無極一生有三段婚姻。他與14歲的戀人謝景蘭的結合,類似於趙孟頫和管道升的才子佳人式的結合,兩人於趙無極17歲時結婚,兩年後生下兒子趙嘉陵。他們於1948年一同赴法留學,次年謝開始學習現代舞,後來學習電子音樂。1957年,謝與趙離婚後,次年與法國藝術家馬賽(MarcelVanThienen)結婚。痛苦不堪的趙無極,在那段時間常酗酒,甚至被稱為「趙威士忌」。
15年的婚姻破裂後,趙無極離開法國散心,到香港時認識一位名叫陳美琴的電影演員,一見鍾情結婚,重新回到巴黎。1972年,年僅41歲的陳美琴因病去世,趙無極極度傷痛,創作巨畫「紀念美琴」。在隨後的一年半中,趙無極始終無法提筆作畫
1973年,52歲的趙無極認識剛考取巴黎市立美術館館員資格的實習生、26歲的法國姑娘馬凱。四年後,相差26歲的兩人步入婚姻的殿堂。馬凱憑藉自己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厚的專業知識,以充沛的熱情為趙無極的事業奉獻著她的心血和才智。她為他包辦了生活中的一切,每當別人問起具體事務時,趙無極就會說:「問馬凱,我不懂。」

Tuesday, March 19, 2013
























謝楚余

1962年生于廣州頭市,廣州美術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士研究生導師1988年畢業州美学院油画系,19982000年就讀中央美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曾参加依維爾古典油画技法材料研究班和西方当代藝術新材料研班。

1989年起,先后在中国的广州、台湾和新加坡、美国舉辦八次个人画展。1993年和2001年分別赴美国、法国行学交流及專業考察。至今已游了五十余国。代表作有《和輯百越》《唐人街》《英雄團長劉放吾》《春音》、《南国少女》、《陶》、《木板上的拳套》、《旅人》、《炫》、《荔女》等。
 
作品曾参加中国油画藝術展、第八届全国美展秀作品展、中国油画精英邀展等大型画展。被《美》、《中国油画》、《美》、《藝術界》、《品尚藝術》、《代画》等雜誌多次介并有專題報道,已出版六部个人油画

Saturday, March 16, 2013



















張大千畫 
(點擊)

張大千1899510生,198342逝世,最早本名張正則,後改名張援張諠,小名,號李爰,別署大干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起兮,台灣畫家,四川江人,祖籍四川省映秀。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和「南張北溥」。與君璧、溥心渡海三家齊名。廿多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曾與齊白石徐悲鴻君璧賓虹溥儒等及外國畢加索交遊切磋。
生平
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友貞,當時知名的女畫家。兄弟十五人,張大千排名第八;姊姊張瓊枝,亦善畫;二兄張澤,號善孖,別號虎痴,以畫名於世。妹妹張敏是老
1925年,與其兄張澤居於上海法租界西門路169號時,曾收藏了一幅明人張大風的《諸葛瑾像》,兩人以「大風堂」為畫室之名,收了許多弟子。這些弟子,後來被稱為「大風堂畫派」。
年表
  • 2013121張大千的一幅《潑彩山水》巨作,山東濟南翰德迎春拍賣會書畫專場中,以2.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天價成交,突破過往張畫作的拍賣價,同時創出中國書畫作品的成交新高。
代表作
  • 《湖畔風景》(潑彩山水圖):張大千於197274歲時,於美國加州十七哩海岸(17MileDrive)小半島所繪之公園湖畔風景潑彩山水圖(住居環蓽盦附近)
  • 《金箋峨嵋記青山中花》(潑彩山水圖)
  • 1971《可以橫絕峨嵋巔》(潑彩山水圖
  • 1973《青城天下幽》潑彩山水圖
  • 1978《長江江靜瀨船秋水釣魚》潑彩山水圖
  • 1979《闊浦遙山系列》潑彩山水圖、《摩耶精舍外雙溪》潑彩山水圖、巨幅金箋《金碧潑彩紅荷花圖》
  • 1981《台北外雙溪摩耶精舍》潑彩山水圖
  • 1982《人家在仙堂》潑彩山水圖、《春雲曉靄》潑彩山水圖、大風堂作潑彩山水圖、《水殿幽香荷花圖》、《水墨紅荷圖》等作品。
張大千的創世紀「潑墨」及「潑彩畫法,經過數百幅真跡原作名畫的分析與比對,大致可歸納為四大類如下
  • 1 開創於早期的「畫龍點睛(點景)式」「潑墨」及「潑彩」畫法︰仍以中國國畫之「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為主,偶而在畫景之一角以「潑墨」及「潑彩」畫法點景之,如張大千1962年作《青城山通景屏》(潑墨)、張大千1983年作《廬山圖》(潑彩)等。
  • 2 開創於中期的「粗潑細筆(寫意)式」「潑墨」及「潑彩」畫法︰改以中國國畫之「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為輔,反而在大部份的畫紙上,以「潑墨」及「潑彩」畫法粗潑以成之。「以墨(彩)潑紙素,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石、為云、為水,應手隨意,圖出云霞,染成風雨,宛若伸巧,俯觀不見其墨污之跡(見《唐朝名畫錄》)」。故「粗潑畫法」係隨「畫紙上的水流形狀之意」作成,並非是畫家之「筆意」所能確實控制自如。如張大千1968年作《瑞士奇峰》(潑墨)、張大千1966年作《瑞士紀遊》(潑彩)、張大千1966年作《愛痕湖》(潑彩)、張大千1976年作《山高水長》(潑墨)、張大千 1977年作《秋山獨往》(潑墨潑彩)等。
  • 3 開創於中晚期的「粗潑抽象式」「潑墨」及「潑彩」畫法︰有些仍是以中國國畫之「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為輔。畫紙上的絕大部分作畫內容,都是以「潑墨」及「潑彩」畫法粗潑以成之。其「粗潑畫法」也是隨「畫紙上的水流形狀之意」而成,並非是畫家之「筆意」所能確實控制自如。如張大千1965年作《幽谷圖》(潑墨潑彩)、張大千1965年作《瑞士冰壑》(潑彩)、張大千1967年作《瑞士雪山》(潑彩)、張大千1972年作《春山積雪》(潑墨潑彩)等。
  • 4 開創於晚期的「細潑細筆式」「潑彩」畫法︰雖然有些仍是以中國國畫之「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為輔,但卻已經「惜筆如金」。畫紙上的絕大部分作畫內容,都是以「潑彩」畫法細潑細筆以成之。這種畫法之困難度極高,因為畫家必須控制「潑彩渲染度」就如同手握「細筆」一般,不論是色彩之調合度與筆意,皆必須是「意到即筆到(潑到)」恰到好處,絲毫不容許有任何差錯,連作畫用紙之渲染度皆必須拿捏精準,完全無法「既然粗略潑之,即大概以成之。」。因為此種畫法相當耗時又耗工,沒有數十年的「潑墨」及「潑彩」畫功及足夠經驗,他人根本就是無法臨摹仿潑之,否則只是糟蹋浪費自己的畫紙與顏料而已。因此成品並不多,見世作品也不多,因為張大千大都是以此種畫作成品贈送予國民黨黨國元老們欣賞居多。如張大千1978年(80歲)作《台灣橫貫公路合歡山鳥瞰金碧潑彩山水圖》(潑彩)[1]、張大千1981年(83歲)作《夢入靑城天下幽人間仙境圖》(潑彩)[2]、張大千1982年(84歲)作《人家在仙堂潑彩山水圖》(潑彩)[3]等。